大家风采 | 史星文:抱朴守真,逐光前行

关于史星文老师,最一开始是在同事那里了解到零星:史星文老师,不只是写书法,还做过医生、干过法律、当过记者、还出过十多本专著……这一番安利瞬间点燃我的好奇心,于是便有了这一期专访。

 

初见史星文老师,黑白斑驳的头发耷拉着,黑色外套里面套一件黑色T,军绿色老旧背包挎在右肩,笑起来双眼眯成缝,走起路来脚下生风。第二天,在接受采访前,有幸现场观摩老师创作,只见老师倒墨挥毫,先是草书后隶书,酣畅淋漓,行云流水。

 

史星文老师生长在陕西渭南长稔原,一个诗意、吉祥的美丽平原上。从小家里生活清苦,身体不好,但依旧会爬墙上树,追逐打闹,写字那会儿纯粹是爱好,最大的不同,应该是异于常人的细腻多思。

 

他用眼睛看世界,用心感受世界。即使是老屋院子墙角长得弯弯扭扭一身疙瘩的榆树,村里东南口的涝池,甚至涝池旁边的石碾子……那些普通人眼里毫不起眼的事物,他都能与之神魂相惜,视为好友知己,为它们的际遇感怀,在它们的生命发展里体悟。

 

 

如此细腻多思的他,注定会与文字为伴,因为常人理解不了这种敏感细腻,他需要寄托于文字作为情感宣泄的出口,而这是后话。

 

史星文1957年出生后没几年遇上全国大饥荒,原本会跑的初生小牛犊,饿到不会走路,也使身体变得弱,文化大革命爆发后,他便跟着会中医的老师学了三年中医。1978考试制度恢复后,他考上渭南中医学校中医专业,毕业分配到乡卫生院做医生,如果生活就这么正常的前进,后来的他应该是成为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医生。然而冥冥之中对书法文字的爱好,转变了他的人生航向。

 

史星文仍是喜欢文字,彼时刚踏入社会,对于未来何去何从他并没有明确的方向,学医更多是生活压迫下的谋生。他将自己的迷思与才情付诸在医院的板报上,图文并茂,赢来赞誉与肯定,也引起了卫生局领导的关注,由此被调去了业务科,业务科政务繁多,烦闷之下,史星文更是将所有的闲暇寄情文字,写小说、写散文、写杂感、写书法,纵情挥洒着闲余时光。

 

 

而这期间,史星文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,并在1983年的冬天,用一辆挽着红绸子的自行车,在鞭炮声中,在沿途风景的相送中,载着自己的新娘,小步快节奏走进人生下一个阶段。

 

80年代的他,真是忙,尤其在85年后,迎来新生命的他,经济更是窘迫。为家庭、为工作、为梦想,总是清晨迎着晨曦骑自行车出门,夜晚碾着月光骑自行车回家,就像生活中的每一个为生活奔波的你我一样。直到1988年,他的书法作品在“全国第二届神龙杯青少年书法大赛”获得青年金奖,文字真正开始改变他的命运。

 

获奖之后,盛名之下,带给史星文的除了一开始短暂的喜悦,留下的更多是自我怀疑与彷徨,因为彼时的史星文在书法上道不深,自觉满腹空空,沉甸甸的奖杯是肯定鼓励,更是鞭策。转机在1990年得知北大举办首届书法研究班,开天辟地头一回,在他最需要学习的时间恰好出现了。他克服一切阻碍,在秋天的夕阳晚照中,坐火车前往他向往的北大。

 

 

未名沉大梦,燕府起高情。首届书法研究班,北大派出了最强师资阵容,陈贻焮、袁行霈、陈玉龙、李志敏、卢永璘等先生纷纷走上讲台,还从校外聘请了欧阳中石、沈鹏、王玉池、钱绍武等名家前来授课,史星文如饥似渴,贪婪的吸纳着知识的营养,一方面精进书法,另一方面还去旁听文学哲学相关课程,他的生活已然全部都和文字相关。

 

北大学习,成为史星文人生历程的转折点,增长了见识,陶冶了心智,就学习书法而言,使之厘清中国文字演变史,加深了对书风嬗变的认识。由此告别了过去书法道路上的盲从,开始从头筑好自己的根基,构建属于自己的书法大厦。

 

他像家乡田间一年到头辛勤耕作的老牛,为自己定下“三个十二年”书法学习规划:十二年习帖、十二年习碑,十二年草书用漫长的人生来承托书法历练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

 

在这期间,他的书法不断入选各种全国性书法展,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,当选陕西省书协副主席兼驻会秘书长,被各种权威书法报刊杂志报道,做宣讲、办展览,随着书法的不断精进,荣誉随之而来。

 

 

史星文老师学中医,学法律,学管理,是书法家,是作家,还当过记者,采访老师的第一个问题,我便是问“您是如何定义您的身份的”。

 

他回忆了自己的生活经历,有些选择是无奈与不得已,有些选择是冥冥中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,但书法与文学始终贯穿他的生命。最后他说“我就是个写字的,写中国汉字的,把中国的汉字从实用写到艺术,是我的福分。”还说“书法是人生修为的最好方式,是人生的一个入口,也是出口。”

 

针对现在国内的书法现状,他为国家”文化自信“政策提出后,国人对书法越来越重视而感到欣慰,也提出自己的担忧”现在的书法越来越多的‘形式大于内容’,越来越多的炫技,我认为书法应该作为一个大文化来建构,书法家要多读书,你起码是个文化人。“


 

而关于文学这块,他讲到了自己文学爱好的启蒙来源于1975年,他的小学老师,送给他四本鲁迅的书,其中《呐喊》、《彷徨》、《野草》、《故事新编》,从那时起他成为鲁迅的铁粉,阅读鲁迅成为他每天的工作,之后他不断地收藏鲁迅作品及相关内容,如今所藏品甚至可以承办鲁迅纪念馆。

 

在阅读鲁迅中,鲁迅的思想光芒滋养了他,加之自己的细腻多思,文字成了他最好的情绪出口。

 

他的书法,不只可以欣赏,内在的寓意更是值得细细品味,这可以从他的《砚边记联》窥得一二。文中记载了他做出的对联,还记载了对联出处缘由,颇富哲思。

 

如“胸无城府满怀月,心有闲暇两袖风”,由人类过分追求科技的便捷,使之对艺术、对人类生活的大侵蚀,联想到乡村生活的简单朴素知足常乐,领悟有时候“糊涂无知”或许更能快乐幸福。文中诸如此类的哲思联语有很多,又如“两腿放开多走路,一心收拢好读书”,他的书法内容有对古人诗词名句的摘抄,但更多是自我的人生感悟。

 

与书法的含蓄表达不同,他的文章,更是直抒胸臆,赤诚真挚。《书法导报》给他开辟了专栏,连载《砚边记联》的书法和随笔。北京大学将他的“未名湖遐想”美文收藏,并授予校园文化奖。《美文》将珍贵的封三留给他,从2015年起用一年时间刊登他的随笔。

 

在自述散文《书法写我》中,开篇是贾平凹先生为他做序,第一句是这么写的:火山往往被雪覆盖着,史星文也如是。

 

《书法写我》由四部分组成,分别为“根系长稔原”“道寻渭河南”“梦追古长安”“情寄天地间”,一篇篇文章读下来,你将会看到,一个普通的农家男儿,是如何一步步慢慢成长、逐渐成熟,又是如何将原本只是生活爱好的书法,最终发展为自己生命中不可剥离的人生标签。


 

文笔朗润却有古气,情感真挚细腻,如耳边絮语的好友,轻轻地讲述着他的故事,如潺潺小溪,清音悦耳。至于说读到深处后的情形,贾平凹先生序中最后一句话表达极为真切:“读到深处,竟叩月敲日,刮天揭地,那么多的真知灼见,滚滚涌来,真感慨是一次火山的喷发。”

 

我很喜欢老师关于自我是个“写字的”身份定义,我在与人介绍自己工作时,也是这么介绍的,我们都是个写字的。

 

我们都相信并且笃定:文字是有力量的,通过文字传达情绪思想,比嘴巴说到干都有用。史星文老师的散文,依靠文字的内在力量打动人,史星文老师的书法,依靠文字的笔墨力量感染人。

 

他认为“书法和文学是两条平行线,虽不相交,但互相渗透,互相影响,书法与绘画相比更纯粹,散文与小说相比也更纯粹。我选择了书法和散文,选择了纯粹,纯粹是更有难度的。”

 

 

史星文老师以文字来抒发情感,与世界交流,无论是书法还是文学,而这所有的情感来源于他的生活,除去“写字的”这个身份定义,我认为以“生活家”称他,他或许也会喜欢。

 

我偏执地认为一个好的作家、文字力量爱好者应该是“世事清明”的生活家、洞察者,他们会温柔细致地观察着自己及身边发生的一切。身处其中,却又超然物外。

 

他如鱼入水,如鸟入林,接受着生活赋予的一切,无论顺境逆境,在生活的琐碎里、艰难里,追逐着自己的热爱,不曾放弃,积极向上。


 

他像生活中的每个平凡的你我,勤奋平和,但熟悉了知道他是有脾气的,还是个吃货,会将自己碗里的美食,有讲究地吃个见底;他是个性情中人,卧雪庐里,一年四季无论春秋,总是三五好友漫天畅谈,嗨到高处,秦腔就这么嚎起来,无言时就你看你的书,我写我的字,从清晨到深夜。

 

对文字地热爱,对书法地热爱,已经成了他的生活,他说:

 

许多年来,在潜移默化中,书法已经成了我的生活,我甚至不敢想象没有书法我的生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,书法一如我喝水吃饭,它已平常得了然无痕。

 

由我写书法,到书法写我,记载了史星文老师书法与人生的嬗变过程,按他来说是“完成了一次凤凰涅槃”。而这个涅槃,他欣然往之。

 

人不可貌相,这句古话是很有道理的。你看史星文老师的长相,憨憨木讷,贾平凹先生评价“平日形态却是混沌样子,与谁初交都显得无能。”可是“河浅只会浪花飞溅,潭深的才水不扬波。”

 

史星文老师说如果他要穿越,就穿越到秦汉时期,那是中国最鼎盛的时代,他喜欢那种雄强大气,朴拙粗犷,个性张扬。

 

花甲之年,他还想出鲁迅研究集,他看似平和的外表,倔强又执着,他不喜欢拐弯抹角,他的文字单刀直入开门见山。他的心底是有座火山的,汹涌澎湃。

 

人生八十个365天,归根究底,终趋平淡,但愿我们皆能如史星文老师一般,寻找到心中的光亮,抱朴守真,逐光前行!

 

 

新闻资讯

传承中国好书画